1996年9月,陈凤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沧源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主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一名佤族妇女干部,她始终感恩于国家对自己的培养之情。在工作中,勤学好问,尽力用自己手中的笔和摄像机向世人展示家乡佤山的发展和变化,其作品多次获市、县级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2年4月,因工作需要,陈凤仙调到中共沧源县委组织部工作,主要从事电教工作。因工作关系和对广电的情结,离开广电局后,她始终情系广电,关注着广电的发展。 
  2007年6月,陈凤仙被任命为沧源县广电局局长。重新回到熟悉的环境,她既紧张又高兴。紧张的是新岗位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高兴的是,又回到自己曾经战斗和热爱的岗位。面对压力和挑战,她并没有退缩,而是把宣传沧源,提高沧源美誉度,一切为了佤山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作为使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这一使命。 
  在工作中,她从不以领导自居,始终坚持与干部职工同甘共苦。她常说,作为一名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上我要对县委、政府负责,对下要为干部职工负责。正因为摆正了位置,为她开展好各项工作搭建了舞台。 
  在抓宣传工作中,陈凤仙组织全体采编播人员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团结、鼓劲、稳定、正面宣传”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集中力量对全县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三力建设”、“三个核心指标”、“三个一百”、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等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据统计,仅2007至2009年底,佤山电视台就播出新闻6149条,上临沧电视台469条,上云南电视台54条,上中央电视台21条。先后有《佤山有支飞虎队》等38件作品获得省、市级奖。2009年,《旅游产业 美了翁丁 富了翁丁》等4件作品获得了云南省广播电视奖电视类奖项,实现了沧源广播电视作品获省级奖项零的突破。 
  陈凤仙刚调任广电局长,就遇到了全国开展的转星调整工作。全县的转星调整任务共9942座,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全局只有8名技术人员,要想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百分之百地完成全县的转星调整工作任务,仅靠局里的8名技术人员是不可能的。面对这一情况,她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的转星调整工作,并组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县转星调整工作会议,会上,县政府与10个乡(镇)签订了转星调整工作责任书,县广电局分别与全局技术员和经销商签订了责任书,各乡(镇)又分别与村(组)、农户签订了责任书,实行局领导分片挂钩联系制,层层落实责任。尽管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但刚开始,许多群众并不理解,也不支持,原因是转星调整后收看到的节目套数比原来的少了。在转星过程中,有的技术员还遭到群众的辱骂。得知这一情况后,陈凤仙及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并亲自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组)进行技术培训,免费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利用晚上时间挨家挨户地宣传转星调整的重大意义。经她主动多方协调,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对转星调整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有的乡(镇)主要领导还亲自参与转星调整工作,主动向当地群众讲解开展转星调整工作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最多的达五、六次,从而调动了群众参与和支持转星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宣传工作到位,许多原来不愿意转星的群众,最后还主动要求技术员到家里转星,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杀给技术员吃。村里许多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还主动前来参加技术培训,免费为父老乡亲们服务,全县共有这样的义务转星技术员1100余名。由于群众积极支持,参与性高,全县9942座转星调整任务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全面完成,并得到了省、市转星调整验收组的高度评价。 
  转星调整工作结束后,又迎来了党的十七大的安全播出工作。面对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局之长,陈凤仙一边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一边积极与610办、县供电公司、县财政局及全县10个乡(镇)等相关单位联系,协调十七大安全播出的相关事宜。在县人民政府制定《沧源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案》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制定《沧源县广播电视局十七大安全播出工作方案》,实行局领导分片挂钩联系负责制。在没有分管事业建设副局长的情况下,她亲自组织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组织全局技术人员对全县的“211”“村村通”、大黑山转播台、有线小片网、调频广播设备进行了维护,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与县供电公司签订了安全播出供电协议,保证了十七大安全播出零差错,给党委、政府和全县17万干部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由于实绩突出,陈凤仙个人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十七大安全播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记三等功。有两名技术员被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授予“十七大安全播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沧源县广电局被云南省广播电视局评为“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 
  2009年,在“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这一惠民政策的照耀下,国家广电总局、云南省广播电视局给沧源县下达了347座、9543户的建设任务。由于涉及工程建设的村(组)全都属于高寒山区、道路等级差、群众素质又相对较低,工程建设异常艰难。为完成任务,陈凤仙精心组织,带领全局技术员积极研讨技术方案,根据沧源特殊的地理条件、民居特点和群众意愿,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降低成本、方便群众”的原则,对经济基础较好的群众,根据他们的意愿,落地式的设备主要采用堆砌水泥砖墩法的安装方法;对经济条件不好的群众,则鼓励他们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木质好、防虫性好的栗木打桩,直接把设备固定在上面;壁挂式的设备则结合民居特点,直接在墙面或是屋檐上安装,后两种安装办法简便,成本低廉,很受群众欢迎。设备安装还特别注重防雷、抗震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四种安装方法还得以在临沧市推广,沧源县被市广播电视局列为临沧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试点县。 
  为切实解决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陈凤仙多方筹措资金,为25户特困群众免费赠送电视机,对有一定经济基础,但没能力购买电视机的15户群众,则每户给予300元的补助买电视机。还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免费发放直播卫星设备761套,折合人民币28.08万元。2009年4月21日,临沧市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沧源成功召开。沧源县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临沧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实施“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群众不仅能收看到47套画面清晰、质量高的电视节目,而且还能收听广播、阅读信息,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工程结束后,群众载歌载舞,以表达对党和政府及广电技术员的感激之情。 
  多年的实践让陈凤仙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佤族地区工作,要想把工作做好,领导者不仅要教群众怎么做,最关键的还是要做给群众看”。无论是在宣传沧源、提高沧源的美誉度方面,还是在转星调整、十七大安全播出、“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中,陈凤仙始终坚持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学习,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这个看似简单、践行却很难的道理。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全体广电人的努力,2009年,全县提前实现了“十一·五”末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的目标。 
  在国家、省、市、县的关心支持下,2010年,沧源县又有162个自然村享受到了边疆“解五难”的惠民政策,有7000户农户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在她的带领下,该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工程结束后,全县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将分别达95.5%。自2007年以来,因为在对外宣传、解决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方面实绩突出,沧源县广电局先后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陈凤仙和近20名干部职工也受到了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2008年,在临沧市广播电视目标责任考核中,沧源县广电局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12月,沧源县广电局被中共临沧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和成绩,陈凤仙并没有丝毫的满足感,如何加强全县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佤山沧源的美誉度和解决全县4.5%的山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仍然是她的一块心病。为实现这一心愿,她正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开创佤山广播电视事业新局面。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871-64141426 投诉邮箱:ynjx2013@163.com 

版权所有: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云南记协) 云南省新闻学会
电话:0871-4168212  传真:0871-4141426  滇ICP备:05004575号 公安备案:53010203602020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Fre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