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一定是节目的组织者,穿针引线,承上启下是基本任务,但我认为,这决不是简单地用一问一答就能概括的过程,好的访谈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亲切而又生动的过程。在访谈前对策划方案,采访提纲以及访谈对象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访谈中主持人要注意从嘉宾的谈话中发现新的问题,并适时地调整主持的节奏和问题的切换。访谈节目本身就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使得采访内容常常会临场变动。另外,在基层采访,主持人除了要对采访提纲做到胸中有数外,更重要地,他还必须在与嘉宾的交流中随机应变,并特别注意从交谈中捕捉新问题,尤其是与本地有密切关系的话题,这样嘉宾和主持人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交流,整个访谈也才会让本地观众感觉亲切。

  基层主持人切忌因为自己是小台而沦为问话的机器,即按照采访提纲的内容和顺序原封不动地提问,临场的机智善变是访谈节目的必然。去年我有机会采访到十七大党代表中共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同志,本来我们提供的采访提纲是围绕熊书记赴京参加党代会的感受来谈,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书记就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到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我就对熊书记说“您曾经在一本书里写到过,《伊豆的舞女》是您喜欢的写作风格,就是因为您认为川端康成写出了那种本土文化意识吗?本来严肃表情的书记笑了,他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的本土文化要繁荣,就是需要有本土文化意识的人来设身处地的进行解读和宣传。后来这句话被我们用到了当期节目的宣传片花里。如果没有之前对熊书记本人和他的文学作品的了解,我不可能自如地问出这个看似“冒失”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让我们接下来的访问都在一种轻松、亲切的气氛中完成,不仅让广大观众看到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对大计民生的观众,也让大家看到了在辛劳背后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四、 巧妙发问 实感采访

  提问是主持人运用频繁的一种采访方式,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基层主持人在采访时应该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在采访发问时,记者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记得在采访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曹景行时,我们谈了很多业务上的话题,作为同行也作为学生,这些专业上的问题我都是抱着请教的态度,但是对于观众来说未免过于枯燥,这时我想到了曹老师曾经在自己的《光影十年》中谈到演播厅的大小不是节目制胜的关键要素,于是我话锋一转笑着问曹老师“您现在坐在我们这演播厅里比你们演播厅怎么样?”曹老师一下子来了兴致,他说“只有你们这六分之一”。接着他谈了作为基层电视台,我们该如何利用我们的资源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节目,这期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反映说做得生动、亲切,丝毫也不感觉曹景行先生是“那么有名”的主持人和评论者,反而觉得他对我们边疆地区的观众丝毫没有架子、循循善诱,很是温暖平和。
       张颂教授在《播音主持艺术》一书中说,一个人要想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咄咄逼人,只会让对方感到厌倦。作为基层的主持人,有很多采访嘉宾,可能我们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们,但是在有接触的这短短几十分钟、几小时里,我们不妨在做了充分的前期功课的基础上,就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老师甚至亲人。有时候,被访者的一个停顿、一段沉默、一个小动作,都是一种信息,不应该被打断,去年在腾冲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来参加“黄埔缘、民族情”的退役台湾海军司令臧幼侠先生,臧先生60岁,幼年时随父母去到台湾,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他很客观的讲述了自己对于滇西抗战的了解和这次回到祖国大陆的感受,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但是在访谈快要结束时,我问他:因为政策,您是退役了才能回到大陆来看看,是否一偿心愿?”他突然哽咽了,眼圈发红,沉默了大概30秒左右,然后他徐徐讲述了当年他的父母如何不肯在台湾买房子,就是因为心里一直想有朝一日他们是要回来大陆,但是直到去世仍然没能回大陆来看一眼,现在正是因为有了两岸的交流开放,才让他这个儿子有机会到父亲战斗过的云南来看看。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这份真情实感打动了,而我们的摄影机“没有被打动”,全部录制了下来,因为是流露真情而不是表演真情,这一段毫无疑问成为了这期节目的亮点。

  当然,在采访过程,温和、宽容远比咄咄逼人要有力得多,但对于有着丰富的被采访经验的人来说,要想让他对采访者注意,则必须锋芒毕露、畅快淋漓。因此,采访提问过程是对主持人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基层电视台要做好访谈节目,需要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这话用在访谈节目的制作上也丝毫不错,因为,观众更注重的是细节,细节打动人,节目就会打动人。比如谈话过程中,把握住话多与话少的分寸。“话多”,导致喧宾夺主,不显得太唐突,更显得不礼貌,弄不好还会本末倒置,让观众不明所以然。节目主持人还应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不仅指耳朵, 更指心。对于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说了什么,展示了自己多少口才,而是注意“听进”对方每一句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新的“点”,闪现新的灵感;访谈类节目不需要辞藻华丽,但效果要掷地有声。有位新闻理论专家说过:“评价一个主持人采访的成败,不在于主持人说得好不好,而在于主持人的提问能不能让对方说得好。”
  现在,无论电台、电视台,访谈节目都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访谈节目主持人也越来越多,但要做一名优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却不是件易事。我们的采访对象中,我们的观众中,永远都有我们的老师,只有多学习,多观察,多积累,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调整心态。惟有把自己塑造成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节目主持人,才能创造出“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富有影响力的访谈节目。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871-64141426 投诉邮箱:ynjx2013@163.com 

版权所有: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云南记协) 云南省新闻学会
电话:0871-4168212  传真:0871-4141426  滇ICP备:05004575号 公安备案:53010203602020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Fre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