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时,家族中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辈对我说:人生的路很长,不会一帆风顺,干任何事情都应该“心要热,头要冷,步子要大又要稳”。涉世不深的我当时并不太理解此话的深刻含义,只是觉得这顺口溜简洁、上口,实白而不乏诙谐,挺有意思,于是便把它丢进记忆的仓库中,偶尔搜出来回味回味。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我忝列新闻队伍后,领到不少获奖证书,写过不少“小楷”与“说明”,对此话的领悟便越来越深,因此想起、用起、说起此话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每每使我不断受益,而且在我周围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境,许多人居然也从中得到了教益和实惠,把此顺口溜传给了更多的新记者、新编辑。

   新闻界有“三点新闻”说,即焦点新闻、热点新闻、难点新闻,“三点新闻”有时三点合一,有时二点合一,有时一点突显,很难绝对分开,但在实际工作中,将“心要热,头要冷,步子要大又要稳”运用进去,大有益处。

焦点中把握大势
  2007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新闻顿时成了国内外的头号焦点。

  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考验着所有新闻人。当我指挥着同事们从摇晃的新闻中心冲到院子里时,第一反应是指派摄影记者立即拍下逃震人群的照片,第二是命令记者部主任火速与地震部门联系,查明震中与震级,而且明示往昆明以北方向查,昭通、宜宾以北,因为地震时我挂在办公室门后边的采访证向南飘飞,直觉告诉我地震波来自北方。此后,我俨然像个指挥大战的将军,拉开了昆明日报社报道汶川地震的战幕,和同事打了一场大胜战——

  地震发生7分钟后,报社彩龙中国网社区发出主帖“地震了”,新华网发布地震消息是14点46分29秒,彩龙中国网快了11分钟。

  震后10分钟,我在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采访组,由《都市时报》副总编李伟峰任组长,都市时报摄影部主任周瑨,昆明日报摄影部主任唐林为副组长,一行12人,兵分三路,乘飞机、火车、驾车,星夜兼程赶赴灾区。

  震后45分钟,即15时13分,报社记者自采稿件《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在彩龙中国网新闻频道头条发布,搜狐、新浪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这条关于震级为8.0级的消息更为全国所有媒体中最早发布。

    5月13日,《昆明日报》、《都市时报》两报编辑出版了特刊《驰援》、《A特叠》,此后连续出版11天。震后,成都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在昆明见到我们的特刊时,在索要整套报纸的同时惊叹:成都的媒体也只出了3期,如果在都江堰建地震博物馆,你们的报纸应该收藏进去!

    本报社赴灾区报道组是震后最早进入北川和汶川映秀镇的云南记者,他们克服千难万险,不舍昼夜,不怕牺牲,辗转都江堰、北川、汶川、映秀等重灾区,采写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稿件,为《昆明日报》每天4个对开版的《驰援》特刊、《都市时报》每天四开16个版的“汶川大震特别报道”、彩龙中国网专页发回图片500多幅、新闻稿10多万字,快速向云南广大读者报告灾区的消息,使两报一网的地震报道在昆滇媒体中独占鳌头,为昆滇新闻史写下光辉的篇章。震后,《昆明日报》、《都市时报》双双受到云南省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赴灾区采访的记者代表先后到大学、机关、县区作巡回报告,报告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在这场漂亮的地震报道中,有4个节点让人感到“心要热、头要冷,步子要大又要稳”的妙处。一是震级的确定。当我们发布8.0级地震后,从有关部门传来消息,要求改为7.8级,我们有种种猜测,但坚决执行了指示,当国家权威机构最终确定是8.0级地震时,我们非常开心地改回来;二是当赴灾区报道组成员集中时,我们要求记者正面报道为主,抓住党和政府抗震救灾,军队、武警、公安、群众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动人场面,展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少发死人、伤人、血淋淋、惨巴巴的东西,心里痛楚死伤者,但发稿时要冷静考虑宣传效果;三是当上级对地方媒体记者进灾区采访作出严格规定时,我们认真领悟精神内涵,结合自身实际作出科学安排,收到极好的效果;四是当成千上万的人要奔赴灾区当志愿者时,我们觉得人多了吃住行都困难,可能会给灾区添乱,便在新闻报道上作了引导,希望大家理性,干好本职工作,捐物捐款也是救灾,还发动报社党员、团员交了特殊党费、团费,成了昆明市第一家向灾区交特殊党费、团费的单位,比中组部号召交特殊党费还早了两天,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热点里保持冷静
  所谓“热点新闻”,是特定时期在某一区域内广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应对和报道这类新闻时,用“心要热、头要冷、步子要大又要稳”警醒自己尤为重要,它能避免火上浇油,使问题走向极端和负面,也能更好地保护媒体和记者,赢得主动和树立品牌。

   2007年12月28日,闻名全国的改革家仇和调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履职后的调研中,仇书记发现了个别干部的工作作风有差距,于是在干部大会上提出要公开全市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分管工作和电话号码,此话一说,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无数记者盯着此事不放。2008年2月16日,《昆明日报》匠心独运地用对开4个整版,刊登了包括仇书记本人在内的昆明市879个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工作电话,成为昆滇惟一发布此消息的媒体,一时间,官场陡然震动,百姓热情议论,境内外记者云集,《昆明日报》“洛阳纸贵”,加印10多万份都销售一空,创下了报纸复刊23年来当天报纸再版两次的奇迹,省外媒体用“昆明纸贵”为题报道此事,《人民日报》3天的报纸中有4篇文章议及此事,昆滇因此而热。

  昆明市委公布官员电话,目的是为了转变干部作风,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阳光政务,加快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步伐。为使公布的电话不成虚设,不成作秀,昆明市纪委专门成立了“软建办”,明察暗访官员电话的接听情况,电话内容的办理记录,收到了明显成效,群众拍手叫好,许多地方的老百姓纷纷要求当地党委、政府效法此事。

  面对这种突发的热点新闻,有的媒体和记者大脑开始发热。一是责问昆明市刊登官员电话时,为什么只在《昆明日报》上公布,不在其他报纸、包括生活类报纸及广播、电视上公布,是保护主义,是新闻不公平。此话乍一听似乎有理,但一细想,把近4万字的内容放在广播、电视里播,那得多少时间,可能吗?二是要求在公布完座机电话后,要尽快公布领导的手机号码,甚至家庭电话,能让所有人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领导,此议一起,许多领导顿感忧虑,因为工作电话公布后,好奇的、卖书的、拉广告的、卖地图的、办培训班的、搞旅游的都打上门来,占用了大量通话时间,弄得接电话怕骚扰,不接电话怕投诉,如果再公布手机号码,且不说白天黑夜不休息不要紧,姓私的手机恐怕连电话费都负担不起。三是追求绝对,吹毛求疵。3月初,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按规定公布了领导电话明察暗访情况,指出有74部电话因领导开会、出差、生病、下乡导致接听情况不好,要求加强整改,可昆明有一家报纸居然以“74部电话竟无人接听”为题暴炒此事,根本不顾客观事实,不管879部电话有805部畅通无阻,接听率近92%,这条极端的新闻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结果弄得总编、主任赔礼道歉,记者成“不受欢迎,不客观公正”的人,损害了媒体的公众形象。

  当然,在媒体暴炒“官员电话”的热月里,我们奉行着心中要激情奔流,大脑须清醒冷静,站在办事难的老百姓角度看此事,也换位到官员的位置,设身处地地考量,理性有度地报道此事,赢得了很好的口碑。随后又延伸刊登了昆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县区副科以上干部的电话。在昆明市公布官员电话这一新闻事件中,我们既是发端者,又是理性者,结果大大提高了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增加了发行量,成了媒体中最大的赢家。

难点上注重审慎

  新闻实践中称的“难点新闻”,窃以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新闻事件本身比较复杂、离奇,甚至古怪;二是报道不易,非高手不易完成,这一表一里造就了难点新闻不易把握,不易报道好,稍不留神就惹纰漏、出麻烦。这就要求报道者审时度势,把好分寸,切忌感情冲动,才能把报道难点新闻的步子迈得又大又稳。

  昆明的城市建设因种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虽有1240多年的建城史,但路网设计在滇池的阻隔下和群山的包围中,无法形成放射式的格局,像个典型的乌龟背,到处是丁字路口和断头路,街道又短又窄,随着经济的发展,昆明市机动车达到近百万辆,其中30多万辆是私家车,城市拥堵极为严重,百姓戏说:昆明最大的特产是堵车。为解决交通拥堵,昆明市痛下决心投巨资拉直道路、打通断头,可修路封死了不少出口,百姓出行不便自然怨声载道,各方呼声都直指出行难。此时,有人建议机动车实行单双号行驶,一位分管领导听完后,在舆论压力和媒体的追问下,提出了是否实行单双号由市民说了算,结果第二天所有报纸都在重要位置发布这条消息,有的放在头版头条,大黑字标题,如此一来,引起广泛议论,有车族更是意见鼎沸,相关部门的人员忙得焦头烂额,都为那一半要轮停的车辆讨说法。面对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很快表态,单双号暂不实行,政府将千方百计保畅通。当天下午,此稿发到报社,要求次日见报,照理,我执行就得了,可我没发。次日,有关领导见稿子没见报,马上打电话责问我,听他发完火,我平心静气地汇报:昨天头条发表实行单双号市民说了算的新闻,今天又在头条发表否定的新闻,有三不妥,一是让人看了觉得政府视百万辆车子的行驶大事为儿戏,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二是会给领导难堪,说讨论单双号的是领导,否定单双号的也是领导,说之前怎么不集体讨论后再发布;三是推后一天发可以冷一下群众的议论和领导的思绪,比扎堆见报效果会更好,也给领导个台阶。听我说完这些意见,电话那头的领导没吱声,好一会儿后温和地说,你考虑得很周到,很有道理,但还是尽快发吧。说到此几乎是和我商量了。第三天,本报在一般位置发表了此消息,收到了好效果。至今,昆明的车辆没有实行单双号,也不再讨论这个艰难的话题。

  时过很久,我一直在想,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难题,单双号问题又十分敏感,每天停驶几十万辆车多艰难,刚巧遇上张领导昨天说这,李领导今天说那,如果我不冷静思考,冒着风险暂压此稿,两天的头版头条就一件事发表两种观点,于领导、于群众、于舆论、于媒体意味着什么,结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难事,捧着烫火的山芋,受点委屈、挨顿批评就认了吧,权当没事,谁让你坐在这个负责把关的总编位子上呢?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两任总书记的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不细研不知精深,不实践不解真味。

  “心要热,头要冷,步子要大又要稳”。伴我走了多年,助我逢凶化吉,必将继续伴我在新闻的道路上前行,保持热情,保持冷静,把步子迈得又大又稳,因为它神合“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精神,能教人理性、睿智、升华。

作者:昆明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871-64141426 投诉邮箱:ynjx2013@163.com 

版权所有: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云南记协) 云南省新闻学会
电话:0871-4168212  传真:0871-4141426  滇ICP备:05004575号 公安备案:53010203602020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Free Version